首页   >>   思政教育   >>   学风建设   >>   正文

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显成效

2021年05月21日 09:21    阅读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把人才培养作为学院重要中心工作,凝聚全员育人合力、搭建优势育人平台,积极打造教学、科研和实践服务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术科研活动,充分调动学子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习中创新、在科研中突破,近三年来取得明显成效。

学院构建以“公共必修课 + 基础课 + 专业课”为课程主体,以“公共选修课 + 专业选修课 + 跨学科选修课”和“读书报告会 + 专家与青年博士论坛 + 周末理论大讲堂”等为课程辅助的“一主两辅”课程体系;打造“以问题为导向,师生双主互动”的“一导双主”专题教学模式;实施以“研读经典”为核心,“听、读、讲、写”四环结合的“一核四环”专业训练体系,不断完善学生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研究视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本学期以来,学院研究生新增发表论文8篇,其中2018级谭静的论文《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数据治理:概念体系、现实困境、优化路径》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公共行政》2021年第3期全文转载,《资本批判视域下马克思生态批判思想》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1年第4期论点转载;在近期已公布立项的各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中,2019级邓林清、2019级钟语嫣、2020级刘珺瑶、2020级罗荣同学分别作为主持人主持雅安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获批立项,2019级李红霖、2020级王忠桦、2020级马小红同学分别作为主持人主持资阳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获批立项,另有2020级文德波同学作为主持人主持巴中市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获批立项。同时,有15位同学主持的“建党100周年研究生专项课题研究”项目由学院审批获准立项。据不完全统计,全院除毕业年级学生以外,超过八成研究生在2021年都参与到新的科研项目研究中,科研项目主要围绕乡村治理、共产党执政建设、生态文明等问题,以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学子们满怀科研热情,学院学术氛围浓厚。

除此以外,学院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开阔视界。2019级代宇纯在《听见“川农大”精神》一文中将汗滴声、读书声、慰问声、喝彩声分别与‘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一一对应,引起读者广泛共鸣,在“我感悟的川农大精神”主题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由学院李晓辉副教授指导的202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都中霞团队、石磊团队在“我们爱上思政课”——首届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政课分众式优秀学习成果评选活动中《用青春理想为新时代青年领航》《最美的青春,高唱奋斗者之歌》微视频、视频课程的形式参与评选并荣获研究生组二等奖。2020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石磊在今年三月举办的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中原论坛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创新学术论坛中获优秀奖。同学们才华展示的平台越来越宽广,收获的成果越来越丰硕,体现出学院在学术科研及人才培养中实施的创新培养模式是正确的,学院必将进一步务实创新,为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斗。

TOP